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师生风采
我的科研之路——访谈潘秉兴教授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2-09-30

我的科研之路——访谈潘秉兴教授

潘教授简介:潘秉兴,医学博士,赣江杰出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昌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应激致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研究,作为通讯作者在Neuron、Nature Communications、Biological Psychiatry等知名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等,现任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应激生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Frontiers in Cellular Neuroscience、Stress & Brain等期刊的编委/副主编等,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项目课题等科研工作。

“与家国同行”——科研道路的肇始

不是你选择了时代,而是时代选择了你”,回顾自己在青年时期选择科研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时,潘老师则谈起自己本科毕业服从部队(第一军医大学)的科研需求而留校深造的经历。但也就是在这种大的社会需求背景下,研究生阶段的潘老师领略到了科研工作的魅力,感受到了科研对他的感召,于是选择继续深造读博,将科研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的终极目标进行开拓。而对于如今面临着诸多人生选择的青年人,潘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只有在环境下做出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

(潘老师课题组合影)

两次创业——在南大的一十二年

   回首自己这十几年的科研工作经历,潘老师别有趣味地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科研是一场马拉松赛跑”。不论是起初在美国做博后时取得的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还是来到南昌大学后筚路蓝缕最终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潘老师这一路都始终坚守在科研岗位上,用潘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经历了许多寂寞,也感受到了科研工作带给自己快乐”。而回首自己在南昌大学这些年的工作时,潘老师形象地将自己这十二年的工作经历概括为“两次创业”。在潘教授的眼中,自己的第一次创业的时间是从2010年一直跨越到了2021年,在这些年里,潘老师“白手起家”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一直到2017年才发表第一项重要的成果,但在这之后遍突破了科研瓶颈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潘老师本人也于2021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作为全省唯一的生物医药领域杰青获得者,潘老师认为在这之后自己的科研事业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相比以前,如今会筹划整个大学科(医学学科和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从更大的维度去考虑问题。面对自己科研道路的不断变化,潘老师也戏谑地说道的,这大概是“十二年一个轮回”。


潘教授课题组合影)

“将个人志向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对科研后辈的劝勉

对于许多即将走面对科研工作岗位的有志青年,潘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劝勉:

“一是要有强烈的个人兴趣,尤其是对于自然科学领域而言,科研工作的本身的风险性很高,具有强烈的不不确定性。只有拥有强烈个人兴趣,才能够忍受寂寞与孤独,忘我地投入到科科学研究中去。”

“二是需要将个人兴趣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以我自己为例,从博士阶段的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到如今从事焦虑与恐惧研究,一方面是个人兴趣使然,另一方面也响应了国家的健康战略”。潘老师认为,情绪的好坏是影响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数,而自己研究正是关乎大众日常生活的,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对于广大即将踏上科研岗位的有志青年来说,将个人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与热爱将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一方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把自己第科研工作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结合了起来。


潘教授与实验室成员共同出游)

“认知情绪是健康生活的前提——面向大众的焦虑研究

   面对当今社会许多人因为情绪问题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这一普遍问题,潘老也从一个专门从事焦虑研究的专家学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是要学会认知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有压力,学生有学习压力,老师有工作压力、科研教学压力,压力是一种常态,这种生活中日常的压力究竟是成为了你的烦恼还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份激励,这都是取决于自己的认知与判断。在潘老师看来,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去理性辩证看待自己的压力与情绪。

二是要评判自己的承受能力”如果长时间觉得自己的情绪不好,应该要及时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不同个体面对压力的状况是不一样的,当意识到自己长期处于情绪糟糕甚至崩溃的状态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甚至吃一些平抑情绪的药物都是有必要。”

“沟通社会、服务大众”——展望科研前景

问起潘老师对自己未来科研事业的展望,潘老师则用了“沟通社会,服务大众”这八个字简明扼要进行概括,并形象地将科研工作描绘成是“打开认识这个世界的一扇窗”。潘老师认为,科研工作者需要搭好科研与大众需求之间的桥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真正应用社会服务中去。但是这座桥梁扑到彼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需要像潘老师这样的科研工作者的辛苦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科研工作多一份支持与理解。

(本站通讯员:张钦)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南大前湖南院 邮编:330031
电话:860-791-83827086 传真:860-791-83827086
E-mail:ils@ncu.edu.cn